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学员风采 详细内容
植秀华 | 煎药、服药有讲究
发布人:师承中心
5752
2018-08-20 16:00
分享到:
摘要:植秀华,系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学员,于2018年1月21日完成公证。现任中医师承广州同学会理事会理事。肇庆市怀集县人,毕业于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西学中,肇庆市名老中医梁如镜主任和广西民间老中医黄汉才带教学生。

作者简介

植秀华,系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学员,于2018年1月21日完成公证。现任中医师承广州同学会理事会理事。肇庆市怀集县人,毕业于广东省新兴中药学校,西学中,肇庆市名老中医梁如镜主任和广西民间老中医黄汉才带教学生。

拜师于广东省医学会中医学会委员、肇庆医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广东省高职教育养老服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老师、肇庆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肇庆市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艺文主任

中医师承-师承学员植秀华与导师曾艺文.jpg

师承学员植秀华与导师曾艺文

煎药一二疑问

古有胎胪药录一书,系记汤药法门,惜已迭失。古代中药炮制有讲究,煎药服药也不列外,均有合适于本门技术的方法,并一直传承下来,为后人所引用。

不知从何时开始,古代流传下来的煎药方法被逐渐忽略。常有病人问医生,中药怎么煎最好?甚至有些医生直接默认为病人都会煎药,存在着“病人不懂,医生也不懂”的状况。

后人煎药的方法都变成通化“通用式”煎药法,看似简单、便捷,其实很多细节都已荡然无存。药物放入锅中,加水浸泡即可煎煮;水量没过药面3-5cm。

院校中医基础概书本有记载,具体是:水要浸泡药面2cm左右(即约两横指),浸泡时间30分钟即可入煎;火候是先武后文,先用武火(大火)煮开后,改为文火(小火)煎煮,解表类药煎煮约15-30 分钟左右汤成;补益煎煮30-40分钟或以上汤成;然后把汤药倒出,再把同一付药翻煎后的汤药与首煎汤药混合来分次服用,也以为简单的煎煮便可,这种方法早已印在医生和病人的脑海中。

这种煎药方法到底出于何人之手,又起源何时,当下已无从考证。翻过唐宋、明清名医家的诸多医书、方书、本草等著本,均没有找到上述说的煎药方法。可知,古时医生给病人开药,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处方药物来设定煎药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上述所讲方法那样呆板无味,可是现代的煎药方法变得简单了,都是患者或家属来做设定,无需医生多费口舌。

那么这种通用版的煎药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呢?为何要这样设立这种方法?谁提出的标准?目前没有找到更多的信息证明,我们在学习古方知识的时候,学的是药物组成,往往将煎药、服药、药物炮制的方法给忽略了,甚至根本不学,这样就不能够很好的继承和体验到古人的用药面貌,更不能很好的体会到古人一剂知,二剂己的治病效果。后人称“慢郎中”,急病找西医最快,慢病找中医慢调理,中医被人家诟病慢,是中医不行还是中医的人不行,自然明了。


药房抓药的问题

去过药店或医院抓药的你,是否有体会到一个问题——同一张处方,在不同药店抓药,存在药物剂量和药物质量差别较大的问题。而煎出来的药味亦有不一样。

这是由于,缺乏经验的药师人员或药房抓药人数多时往往缺乏严格性,有些药师人员称药时往往是称所有药方的重量,然后大概进行分配,而没有重新回称剂量多寡,多是凭感觉分药。这样便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即使医师配方严谨,药物剂量根据病情出入变化很到位,如若药房误差过大,也会直接影响效果的好坏。


药物浸泡后煎的几种说法

1、浸泡可使药材湿润软化、细胞膨胀水分入内易于煎煮。

2、经现代药物研究表明中药含有苷、生物碱、蛋白淀粉等等,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分解。对此产生了些许疑问:五苓散、四逆散等散剂,如今多数用法均为汤剂,又作何解?

3、浸泡后利于药物在煎煮过程中,药效成分快速煎出。

4、节省时间,药物在浸泡时也在分解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这样就可以缩短煎药时间。对此也产生了些许疑问:药物在浸泡过程中难道不算在时间当中?


煎药用具

徐灵胎所言的“药物虽精,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当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煎药的器具至关重要。显然,医师除了诊病精准,药与病合,还要有好的中药材,及煎药用具和煎药方法。煎药用具以瓦罐、砂锅、搪瓷器具,亦有说铝制品亦可,古有“银为上,磁者次之”。忌用铁、铜器。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且应加盖(方剂学教材)又有些人认为,不可选用铜、铁、不锈钢、搪瓷、铝锅,影响甚至破坏药性。众人纷说不一,其实,煎药用具瓦罐、砂锅、搪瓷器具最佳,不锈钢、玻璃罐亦可用,不必拘泥。


中药翻煎

汤者,荡也!荡敌邪寇,取其迅速,如弓箭射其要害,制邪于胜,圆钝的箭怎么能够射死猛性虎豹呢?药力不专又怎能够荡敌病邪于外呢?如药二三煎,力已微,效已不专,便无一剂知,二剂己之速效。

在古方中,几乎没有记载药渣二、三之说,唯独清代名医家吴鞠通先生在其书中有中药翻煎的记载,清代医案少部分有记录中药翻煎情况。但跟现代的煎药方法还是有不同之处,吴氏书中并没有发现或要求头煎与次煎的汤液混合一起来服用。那么,在伤寒论方中出现的“再煎”二字。亦与现代的煎法大相径庭,伤寒方中已明确说明“去渣再煎”目的是把汤液浓缩而已,并非将药渣再次煎煮,及第二次和第三次的药液混合。

有一天晚读,读到李可老中医主校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在72页古方上篇·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里面第一段话很清楚的讲到,“古法煎药,只煎一次,分作三服,今人煎药,一煎二煎三煎,其害甚大。只煎一次,药质所含之成分,配合调均。煎二次三次,药质成分,有多有少,便失制方的意义。与病机不符,服之即生他弊。亟宜煎一次,分三服也”。中药汤分取其气味,取其性质,如银翘散、麻、桂汤,解表药芳香发散之类取其气味,煎煮时间亦短。补益、泻下等药多取其性质,煎煮时间宜长,如承气辈、龟鹿二仙胶等。

与此同时,看陈修园著·长沙方歌括之小柴胡汤的歌诀曰: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升,三两姜参芩与草 ,去渣重煎有奇能。去渣重煎,仲景先师的整本伤寒论,每个方配伍严谨,方中一味药的出入或剂量的变化,方的名称即不相同,治疗的病症亦不尽相同。如桂枝汤,经过二煎三煎后,就已经不是桂枝汤了,就变成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减生姜汤,桂枝汤中减了君药,或减了臣药、佐药,又或减了使药。换汤不换药,药是那味药,可汤已经不是那碗汤。


服药时机

何时服药最宜,饭后服? 饭前服?本草经有云:病在上饭后服;病在下饭前服;病在四肢血脉,宜白日空腹;病在骨髓,饱食而在夜。走上得谷气之助者佳,空复直走下行补益攻下皆是,饱食在夜服而静养。古人服药还有个特点,面向东方而服,向东北方而服,及向城外百十里而服之,但没有说明原因为何,估计是根据五行、八方(八卦)、九宫图等天文理论来对号入座。


几点概略的知识点

1、中药煎煮需要浸泡与否,不必强求非要浸泡,如是石类、禽畜硬骨等物可浸泡后煎煮。

2、中药煎煮前可以根据药材情况稍作清洗,因药材加工时及存放时间过久,难免会有些灰尘和药物发霉后继续洗后晒干再用的情况。

3、中药处方里有粉剂,滑石粉、石膏粉等及子类颗粒微小时可以不洗

4、中药的煎煮标准,最好是医生根据处方药物来教导患者煎煮的方法和服用方法,而不应是所有的处方药都按一个方法去执行。

5、中药煎煮加水量公式:水量(ml)=680+1.8X药材重量(g)+需要得到的汤液量(ml)。看病煎药的几乎没有几个人去算水量多少。按药物多少,需要煎煮时间长短来定,以饭碗为准,又家中饭碗可大可小不同,当以中等而论。

6、中药煎煮通常都要上锅盖,除非是水过多而外溢,或需要特殊煎煮的药物,如大剂量的麻黄,水开后要打开锅盖,去掉上沫。

7、服药后忌生冷、油腻食物,根据药物和病情,医师应当告知病患需要禁忌的食物,防止破坏药效或引起其他不适。

1590205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