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学员风采 详细内容
郭锡焰 | 关于中西医区别的理解
发布人:师承中心
4148
2018-08-20 15:18
分享到:
摘要:郭锡焰,1951年生,中医师承学员,师从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医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传统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医内科学博士张志敏教授。

作者自述与简介

郭锡焰,1951年生,中医师承学员,师从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主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医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传统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医内科学博士张志敏教授。

“本人是中文系学士,兴趣广泛,善于个案深入分析,又长于作广泛领域的综合,2010年开始中医经络按摩临床,后进入中药方剂临床应用,致力于对中医的认识和实践从‘技’向‘道’的提升。”

中医师承-导师张志敏与郭锡焰的合影.jpg

导师张志敏与郭锡焰的合影

中医是大道至简的医学

中医是大道至简的医学,而叉形疗法又把大道之间的法则推到了极致。如果跟西医作比较,就看得就更清楚了。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分析的、实证的、逻辑的,西医的技术背景是近代工业、近代化学和近代生物学。这样的技术条件产生了实验室的技术手段,此一技术手段使分析型的思维得以实现。

于是,技术越先进,分析出来的“病”就越多,检查的项目就越多,专门针对各种疾病的药就越多,成本就越高。这就是西医几百年来走过的路。

因为西医是沿着分析型思维模式走过来的,所以,西医的科系分得很细,为一个病人看病,可能要动用好多个科的专家会诊。这也是西医成本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医的技术背景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不可能有实验室的技术手段,没有实验室的技术手段就不可能能像西医那样把“病”作为研究的重点。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的哲学,与西方分析的、实证的、逻辑的思维模式相映成趣,中国人习惯综合的、经验的、悟性的思维模式。

于是,医学既然不能把“病”作为研究的重点,就转而把“人”作为研究的重点。既然把“人”作为研究重点,题内之义就是治病先考虑保护人,这就是“扶正祛邪”。

有一次清华大学的专家演讲把扶正祛邪进一步发挥为“扶,正祛邪”,就是医生和药物的作用只是“扶”,康复靠“正”,就是病人自身,病人自己的免疫能力,医生和药物等的作用只是把病人的免疫功能“扶”起来。

于是,中医治病,就区别于向无数种“病”作斗争的西医,而是主要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正气”,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免疫和康复能力的工作。向无数“病”作斗争要做无数件事,而“扶”人的免疫能力只做一件事(这也可以看做是综合型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对不同的病人,治不同的病,都主要做一件工作:“扶”他(她)的免疫功能;前者资源高度分散,成本极高而效率极低,后者资源高度集中,成本极低而效率极高——这就是“大道至简”的东方哲学。

所以,西医分科很细,中医分科少得多,每科广泛得多,尽管近现代以来也有分得越来越细的趋势,但这主要是受了西医的影响,并非中医的价值观使然,历史上中医的分科主要是随机因素决定的,例如武林之家多出骨、伤科医生,“永州之野产异蛇”自然多出蛇医,妇科医生自然多为女性,等等,他们往往各有专长,也是“机缘”所致,与西医由分析型思维模式决定在哲学上意义不同。

所以,复杂一点的病人,西医要许多科的专家会诊,但中医却相反,常常一位医生可以治很多病,以至于几乎所有“内科”甚至部分“外科”意义上的病都可以治,所以,中医科诊室通常叫“一室”“二室”“三室”等等,而不是像西医那样,叫“血液科”、“妇科”、“消化科”、“神经科”等等。 


“叉形疗法”中的大道至简

周尔晋老先生的“叉形疗法”是用经络按摩来治病的方法。我2010年1月开始学习叉形疗法,也积极应用到实践中,对此有了些许感悟。

中医是“至简”的医学, 更进一步,叉形疗法又把中医的大道至简推向极致,所以,我们这些原来的门外汉,临老、老学吹打的,才敢“通吃”。此话怎说?

前文说过,中医主要只做一件事:“扶”。但此事绝非等闲,如果用药,就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能有一步差错,错了,就是治反了,后果可能很严重;即使辩证正确,还有药方的选择,药物的分量,比例,一步不准,就很可能治不好病。

但是,叉形疗法却不同,实践证明,它可以“只问病位,不问病名”,就是只需要知道你哪里不舒服,不管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都可以用基本一样的穴位,这是因为八纲辨证这“八纲”表达的是矛盾对立面的两方面,而叉形疗法的穴位系列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即同时兼顾对立面的两方面(而中药、中药方剂绝大部分是单向调节的,西药更是如此)。例如,如果你的鼻子堵,不管是鼻子长了个疖子,鼻炎,还是感冒,感冒又不管是风寒还是风热,都可以用相同的穴位;又如肩头痛,那么不管是因为肩周炎,还是扭伤以至骨折(如果有错位,必须先复位),或者长了一个疮,都可以用相同的穴位。

更进一步,它甚至可以连穴位都不管,只要逮到压痛点就治,到了这一步,就只要不是弱智,只要双手能正常干活就都可以治病了,梁立仕老师并没有学过穴位,却能治“不死的不治之症”。

 

西医是为“对抗医学”

所以,我认为,西医是用技术或“科学”治病,“科学”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很复杂;中医很大程度上是用哲学来治病,哲学把复杂的问题变得很简单。

到此,提出了一个我认为的“医学哲学”的问题,是不是非要读十年八年的书,拿着手术刀,操作着几万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元的机器,才叫医生,才叫医学呢?人类是否抛弃了最初的,最节省的,实际上是最高智慧的医学,去盲目地追求高消费的,低效甚至无效,伤害却很“高效”的“科学”呢?

我们这些原来的门外汉能治“不治之症”,还跟中医对治病主体的定位有关,这个问题跟前面所说的扶正祛邪有关,并且同样要跟西医相对照才能说得清楚。

中医把治病的主体定位为病人自身,这从扶正祛邪,以至“扶,正祛邪”看得很清楚,也从东方的“人学”得到哲学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省”、“内求”,顺乎逻辑地,也“内求”地从人自身寻找健康的资源,所以就有“正祛邪”。

但西医却相反,西医把治病的主体定位为药物和手术、检查等技术手段,病人只是被动的接受体。这同样有深刻的哲学历史渊源。

西方人习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二元对立思维容易走向非此即彼,甚至你死我活。以此为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就被引申到社会历史领域,产生了殖民征服,缔造了左右人类至今的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把这种对抗的、征服的价值观引申到医学,就产生了“allopaphy”,意为“对抗医学”,也就大致是通常说的“西医”。须知“allopaphy”,对抗医学是西方的称谓,并非东方人给的绰号。

前文说过,西医把治病的主体定义为药物、手术和其他技术手段,即治病是药物、手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与致病因子及疾病之间的关系。对抗医学从对抗、征服的价值观出发,非常强调外因的直接、强力的介入以“征服”致病因子,于是不惜重金,把人类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引进医学。但是,不管技术如何先进,都在“治病是药物、手术和其他技术手段与致病因子及疾病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框架内,那么,“人”呢?人反而不重要了,致病因子的宿主人反而不重要了。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滑稽以至荒谬的现象:药物和手术跟疾病打架,拿人的身体当战场,结果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甚至得不偿失,病没治好,人先治死了。

由此得到一个价值判断准则:我们判断一种医学思想、医学系统是否先进,不是看它用了多少先进的技术手段,而是看运用这种技术手段的指导思想及实际效果。所以,西医以“技术”的先进来标榜自己先进是不能成立的。

对抗医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抗的是症状和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

例如症状是失眠,它就给你镇静剂,你便秘,就给你泻药,你头痛,就给你止痛药,胃酸过多冒酸水,就给你碱性制剂,等等,这是直接对抗症状。

例如症状是头痛头昏,直接原因是高血压,它就去扩张血管,于是血管不再“堵车”了,血压下降了,头舒服了。又如症状是皮肤痒,直接原因是组织胺高,它就给你抗组织胺的药。等等。这是对抗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

但是,血管为什么“堵车”呢?组织胺为什么会高呢?在医疗实践中,它一概不管,就是说,它只管症状和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至于原因的原因,以至终极的原因呢,它一概不管。

可以直观地做一个模型演示:

取一点为圆心,原点代表健康或疾病的终极原因。从圆心向外引出若干直线,再在每一直线的外端各引出若干直线,如此重复N次,西医是在最外周——或叫“终端”治病的。

可见,西医是“病症治疗”,非“病因治疗”,所以,无论从理论设计,还是从实际医疗效果看,西医治慢性病永远断不了根。这就是西医断定所有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都是“终生性疾病”的“根据”。

从医疗效果看,西医治“慢性病”,实际上是以打击病人正常的生理功能,牺牲病人整体的健康来换取局部症状的消除或缓解。例如降压药,它对导致高血压的机理——血液中有许多不良物质,这些物质不断沉积在血管壁,等等——并无触及,却分别伤害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反过来导致血液的脏东西更多,血压更高,于是吃更多的降压药,导致更多的损害------如此恶性循环。例如胰岛素,直接给入体内,等于令身体释放错误的信息:胰岛素够了,你不用制造了!这样就真的把病人的胰脏给废了。所以,西医说:这是终身性疾病!要用药用到死!

 

中医是“顺应的医学”

回过头来,我们更容易明白为什么中医和叉形疗法能治好病了。

我认为,如果说西医是对抗的医学,那么中医就是“顺应的医学”,西医的缺点就是中医的优点。

西医“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中医治病首先考虑保护人,保护病人自身正常的生理功能;西医只管症状和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中医不但管症状(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这是“祛邪”的功能,该功能跟西医的“对抗”有相当的重合),尤其管原因,原因的原因,直至终极的原因(可以粗略地理解为这是“扶正”的功能),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就是要发现“阴”和“阳”的失衡状态,从而纠正过来,达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的状态就叫做“平”,“平”就是正常的即健康的生理功能状态,“平”就是健康的终极的原因,“平”的被破坏,就是亚健康和疾病的终极原因。

如果用同一模型演示,那么与西医治病在外周相映成趣,中医治病力图回到原点。

所以说,中医追求的是医学哲学上的“终极关怀”。

所以说,中医是“病因治疗”,当然并不放弃“病症治疗”,就是说,不但“扶正”,同时“祛邪”,尤其对“实证”,大约相当于急性病。

所以说中医是顺应的医学,顺应什么呢?就是顺应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讲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五行”的相生相克, 就是人体生理功能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正确地利用这种关系来治病,就是“顺应”,例如利用相生的关系来恢复已经弱化的生理功能(例如用健脾来补肺,因为脾“生”肺;用滋肾阴来补肝阴,因为肾“生”肝),利用相克的关系来平抑过分亢进的生理功能,等等。中医的一切作为,都是对这种相生相克的生理功能关系作同向推动。

道者,“内求”也,五脏六腑的相生相克, 五行的相生相克,就是“内求”的发现。道者,“无为而治”也,不是不为,而是“顺应”而为,同向而为,沿着生理功能系统之间互动关系的正常方向推动,最后达至“平”的状态。

“平”的状态,同时也是大自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状态,所以,这是大“道”,所以,中医追求“平”的过程,就不仅仅是“技”,而且在向“道”靠近了。

这就是中医能够治好病,而且是“治本”的原因。


西医之“扶正”

因为中医是病因治疗,所以不但祛邪,更要扶正;因为西医是病症治疗,所以只祛邪,不扶正。

也许有人反驳说:西医也“扶正”,例如“支持疗法”,例如球蛋白、白蛋白、氨基酸等营养药。

但在哲学的意义上,营养药恰恰与扶正的意义背道而驰。

扶正,可以理解为医学上的“终极关怀”——从根本上解决引起亚健康和疾病的终极原因,即阴阳失衡,恢复病人自身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并由病人自身去纠正疾病和亚健康,例如“健脾”,它的药物并无多少蛋白质、糖分等“营养物质”,它的作用机理是帮助病人恢复自身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西医的营养药恰恰相反,它是把生命物质直接给入,当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立竿见影,但它同时却令身体释放出错误的生命信息:这些物质已经足够了,自己不用制造了。这等于自毁长城。

当然,部分西药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医疗实践中,都有帮助“治本”的效果,例如丽珠得乐,它能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促进溃疡粘膜再生和溃疡愈合。但从哲学层面看,这显然还是在终端做功课,与中医力求回到原点的“终极关怀”意义相距尚远。 


中西医对比

在“慢性病”的范围内,中医对于西医的优势是明显的,而且这一参照系统存在了几千年, 为什么西医视而不见呢?

原因很简单,除了利益的分割和争夺外,就是西医对于中医以及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本土医学的话语权,是伴随着殖民征服而建立的,所以,西医与本土医学的关系就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地位是不可能平等的,这就是西医拒不承认中医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我国曾多次提倡“中西医相结合”,“西医学习中医”,但总是不能成功的原因。

有人以西医在全世界取得统治地位证明其“先进性”,其实不足为凭,除了前段所指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西医是病症治疗,非病因治疗,这就必然把“慢性病”、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治成“终生性的疾病”,就是说,对某一疾病的治疗成了声势浩大的,到生命终结为止的“钓鱼工程”,而这与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本性不谋而合,丝丝入扣,不幸的是,当今社会恰恰是被资本绑架的社会。这才是西医取得统治地位的核心原因。

当然,我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西医的缺点就是中医的优点,那么反过来说,西医的优点就是中医的缺点。

中医毕竟诞生在农业文明,缺乏实验室的手段,所以,它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概括的,模糊的,例如五脏和五行的相生相克,还有待于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去深化细化。等等。

如果说“说不清楚”是中医的弱点,那么“说得清楚”就是西医的优点,它往往能够把疾病(很遗憾,主要还是局限在症状和引起症状的直接原因)从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等角度说得很清晰,颇有说服力。同时,它治病时的“靶点”又很清楚甚至很精确。

另外,从医疗实践看,凡是病情严重危急到超出了人自身的自愈能力,或必须动手术,就是说,非外因的强力介入不能挽救生命的时候,需要的恰恰就是“对抗医学”,这时候,对抗医学在治慢性病时的缺点就变成了救命时的优点。 


中西医区别要点

1、中医与西医思维文化区别特征是:中医,综合型思维模式;西医,分析型思维模式。 

2、中医大量异病同治,西医异病异治。

3、西医在终端治病,中医则向原点趋近。  

4、中医是至简的医学,成本低廉;西医是至繁的医学,成本高昂。 

5、中医是顺应的医学,西医是对抗的医学。  

6、中医“内求”,把治病的主体定位为病人自身与疾病的关系,故“扶,正祛邪”,所以副作用小或只有正面作用;

西医“外求”,把治病的主体定位为药物、手术与其他技术手段与疾病的关系,所以只祛邪不扶正,结合“对抗、征服”的价值观,高度强调外因的直接介入,所以副作用惨烈。  

7、中医是病因治疗,西医是病症治疗。  

8、起码在诊断方面,中医是“象”的思维,西医是“数理化”的思维。  

9、中医是天人合一的二元互补思维模式,故此,阴阳、寒热、时间医学等概念只能产生于中医;

西医是天人对立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概念。  

10、(传统)中医是不以牟利而以把疾病断根为宗旨的个体的操作模式,西医是与资本榨取剩余价值本性相结合的社会化的商业运作模式。 

 

全文完

1892507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