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详细内容
中医气功源远流长
发布人:师承中心
6856
2016-05-16 19:44
分享到:
摘要:气功古称导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五大体系之一,历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记载:“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不同,谓针、石(砭)、灸、毒药、导引按跷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编者按:不久前发生的王林事件,让“气功”这个词又热了起来。这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一些江湖骗子总是打着“气功”的名号来行骗?中医气功学源远流长,历来就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防治方法,因其理论与现代科学“道”不同,似乎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2012年,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医气功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3年8月3日,该学科在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揭牌。相信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医气功学将会得到深入整理挖掘和广泛的科学普及。这不仅会让“王林”们无所遁形,也会使气功在现代更好地为民众健康服务。』

 

  ●中医气功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系统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其科学严谨的内核,又要在理论阐述和社会应用方面做好创新工作,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中医气功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传统学科,在人才建设和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准入制度,适时推出一批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的专家,及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解读。

 

●中医气功学治疗和康复疗效的评价,应符合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和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除在学科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做好工作外,应通过跨学科交流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中医气功学进入更科学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近年来,随着当今西方医学界对医学目的、医学模式进行反思,传统中医文化中“身心调整、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乘此东风,将医学气功系统地进行挖掘、整理,既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便于将这一传统技法推向世界。

 

  中医气功学源远流长

 

  气功古称导引,作为中国古代医学五大体系之一,历来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记载:“帝曰∶医之治病,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不同,谓针、石(砭)、灸、毒药、导引按跷之不同。地势有高下燥湿之势也。”

 

  《庄子·刻意篇》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进一步解释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用现代的语言表述就是通过形体的针对性疏导,配合呼吸、意念调摄和手法调理等方法,达到舒筋通络,外壮筋骨,内养脏腑的效果。此外,针、灸、砭、毒药四法都是外援性治疗法,唯独导引为内援性。因此导引与针、灸、毒药、砭法等配合,可起到里应外合之功效,历来是中医药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导引在春秋时期,亦做“道引”。《管子·中匡》记载:桓公曰:“请问为身。”管仲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我国现存最早的导引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成于战国初期,距今约2400年。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湖北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引书》都是古代导引医学的重要典籍,其中有大量关于导引技术的记载。而在《抱朴子内篇·遐览卷十九》与《养性延命录》中有关于《道引经》中的文字与名称记载,可见在当时导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技术方法。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附有导引法二百七十八条,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而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也都是传统导引法中的经典,在千年的传承中不断为历代学者所实证、推崇。

 

  至明代,学者高濂也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将导引医学与中国传统养生学理念加以融合,使之成为一部内容广博、平实易用的中医药养生学科普专著,1895年英国传教士John Dudgeon将此书节译,在国外广为流传。

 

  至清代,传统中医药学被逐渐削弱,包括导引医学在内的诸多传统技法被官方排除出中医药体系,仅在民间流传。学习使用者多是有中医学背景的医生和他们的弟子,尤其是正骨、整脊、按摩、针灸和专治跌打损伤的医生,他们将导引作为一门必修课,一来强壮自身,以御病邪。二来可在临床施治时有事半功倍之效。中国第一所参照西方模式办学的民办中医学堂——瑞安利济医学堂(建于1885年)就将“易筋十二势”等导引课程作为必修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复苏和发展非常重视,采取了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等诸多方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不少高校和医院尝试将以《易筋经》为代表的医学气功技术恢复到专业教学、医疗体系中。19634月,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印制的《易筋经》,196412月锦州铁路中心医院编著、河南省卫生厅印制《易筋经疗法》被当时的医疗、教学体系广泛接纳。然而,重新建立一个医学体系不但需要大量临床数据支持,还需要对中国古代相关中医药史学、文献进行系统研究……。

 

【文严蔚冰 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13.8.30“挖掘中医气功 服务现代社会”)

 

来源:上海中医药网


1892507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