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病,不仅仅在其本脏腑可以表现出症状,还可有窜行到其他部位,表现出不同部位的相似症状。而这个窜行的通道,就是经络。张保国教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黄埔中医院内三科主任,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治工作,先后被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聘为兼职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
此次名医大讲堂·临床经验分享沙龙,张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临床辨证的另一思路——循经辨治疑难杂症。
名医大讲堂·张保国教授
1、疑难杂病,经络可指明
对于经络,我们都知道掌握经络是学习针灸的基础,但在内科当中,要如何运用经络来循经辨证呢?这里先来看一则医案。
陈男,45岁,反复口腔溃疡,伴双眼虹膜睫状体炎年余,询知患者病前嗜酒,曾用激素、维生素,结合中药治疗,疗效欠佳。现病史:双目胀痛,口苦胁胀,视物不清,口腔黏膜及舌面有多处溃疡,上有白腐,阴囊有散在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在这则医案中,患者病理性质偏热偏湿,可能不难辩出,但症状所在部位既有口舌、又有双目和阴囊的症状,仅用脏腑辨证,是肝?是脾?还是其他脏腑?
熟悉经脉的医生,就会发现,双目、口舌、阴囊都在肝经的循行范围内,且肝经病就常表现为溃疡、胸满等症状,再辩寒热虚实,这不正是肝经湿热吗。此医案开方龙胆泻肝汤加减,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再进10剂,追访1年未复发。这便是有效地运用了循经辨证。对此医案,张教授的看法是:循经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为指导理论,以经络循行及其生理、病理功能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
具体来说,循经辨证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包括经络的交接、交叉、交汇)、络属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证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及脏腑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针刺腧穴和处方用药等治疗方法。
2、认识经络,人体的通路
想要掌握循经辨证,首先必要理清人体内错综复杂的经络系统。循经辨证,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络属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证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及脏腑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针刺腧穴和处方用药等治疗方法。
经络系统,大致分为经脉、络脉及连属组织。我们最常用的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就属于经脉。经脉还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等,各自有其作用。人体内络脉的分支,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人体经络系统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沟通内外,联系肢体;②运行气血,营养周身;③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的病理功能:①反应病候;②传注病邪。
经络病候 (脏腑+外经病候)
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相互联系、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各种致病因素使有关经络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其循行、联系部位会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脏腑、五官、九窍、四肢、筋肉、皮肤等,即经络病候。
3、四诊循经,辩病之上下
《灵枢·卫气篇》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循经辨证不仅指导治疗,对于辨病辨证也具有指导意义。望闻问切四诊,这里以问诊为例,许多初次临床的医生,经常弄不清楚问诊的时候要问什么,经常要么什么都问不出来,要么问了一大堆症状,但是自己分不清主次。
张教授对此建议,问病人的不适在哪个地方,再看看这个地方有哪些经络通过,就能推断出哪条经络出了问题,通过这条经络所联属的脏或腑,根据脏或腑的生理病理功能就能找出不同的症状或体征,此谓经络症候群。
病例分析
邓某,56岁,反复头痛3年,头痛、右侧半边疼痛明显,口苦、失眠,便稀,应用川芎茶调散头痛减轻,但右侧耳后疼痛不能缓解,考虑少阳胆经循行部位
辨证:上热下寒,肝(胆)脾不和。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20g、桂枝10、干姜10、黄芩10、天花粉15、牡蛎15、川芎10、白芷15、川楝子10、延胡索10),7剂而愈。
按语
循经辨证,是我们临床常用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的有效补充,也是一条可行的临床思路。不仅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对于疾病的辨病、辨证及疾病传变等,都能帮助到临床思路的开阔。但是各种辨病辨证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熟知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经络系统等基础上,大家记得夯实基础,方能博学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