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名医传承 详细内容
师承集思 | 陶艳:师承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发布人:师承中心
4684
2017-10-11 01:23
分享到:
摘要:来自湖南省中医院开展师承教育的经验总结,原文载于《中医药导报》2011年11月第17卷第11期,作者陶艳。

师承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陶 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深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有高技术水平,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如何培养新世纪优秀中医药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师承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背景

 

1.1 历史悠久、名医辈出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即湖南省中医院,建院于1934年,原名湖南省国立中医院,是湖南长沙历史文化遗址“仲景祠”所在地。多年来,其厚重的中医历史文化一直影响和激励着我院中医药工作者。建院至今,先后涌现了谭日强、李聪甫、张紫庚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近代中医名家,涌现出谢剑南、孙达武、贺执茂、欧阳恒等一大批湖南省名中医,因此享有“湖湘中医发祥地、三湘名医摇篮”之称。名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既了解病证发生的规律,又善于把握患者个体特殊性,常能在患者临床表现的微妙差异中进行精确辨证,取得理想疗效。他们的精湛医术,促进了我院乃至全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现代中医人才开始出现断层

近年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专心于中医药研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高级临床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名中医专家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开始降低,从事临床工作也逐步减少,高学历、高职称,低水平的现象大量存在,使我院的许多优势项目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应用,中医廉便、独特的疗效及不可取代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1.3 现行中医药院校教育存在不足

1949年以来,以现代院校教育为主的培养格局,使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及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中医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成就 显而易见,但也存在不足。首先,院校教育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淡化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名家经验的讲授,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广,文化底蕴不足,对中医缺乏感情。其次,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名师的指点才能逐步掌握其理论精髓,而院校教育则主要是通过机械记忆去消化前人在临证实践中总结归纳的经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难以有机地结合并融为一体,导致培养的人才早期临床适用性弱,需要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提高悟性,才能达到较高业务素质。

 

2  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模式

 

2.1 名老中医带徒模式

我院一直将打造“ 名医、名科、名院”作为办院方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中医药影响。名医是“三名工程”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培养更多中医基础理论功底深厚、中医实践能力强的中医人才,我院于2005年开展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建立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实行师徒双方双向选择,挑选优秀的青年骨干医师作为名老中医继承人,确保师承工作顺利开展。

2.2 二代带三代的连动模式

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我院在名师带徒的前提下,抓了新人院的年轻医生拜名师弟子为师的带徒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代带二代、二代带三代的师徒关系。这种连动模式既可以增强名师徒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传承老师们的经验,又可以使年轻医师在领略中医名师医德风范和精湛医术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大医精诚”的内涵,既缩短了他们成为名医的时间,又有利于医院人才梯队的形成。

2.3 扩大传承,分享经验模式

医院一方面抓徒弟收集名老中医医案,记录名老中医诊疗行为,对其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整理 、分析和挖掘。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徒弟的辐射作用,通过沟通与交流,扩大师承成效。我院妇科主任匡继林教授为名老中医谢剑南教授的徒弟,她不但通过潜心学习掌握了谢剑南教授宝贵的思想和经验,还组织全科室会议,介绍自己跟师学习的经验,让更多人体会、运用名医经验,提高科室整体诊疗水平。她还开发出促排卵方、保胎方等验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让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得到继承与推广。

 

3  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方法

 

3.1 读经典

尽管师承弟子都经过院校的系统教育,拥有丰富的中医基础知识,但是,院校教材并不是经典原著,因此必须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些中医经典。历代名医之所以刻苦钻研中医经典,这是因为它既是 中医理论的宝库,又是指导中医临床的武器。因此,我院每位带教的指导老师都会将这三本中医经典作为师徒见面礼,并为他们制定读书计划,要求他们记录读书笔记、定期交流读书心得。我院还经常举办师承人员经典学习班,学习班上师承人员认真学习,相互交流,理论水平迅速提高。我院还充分利用网络、飞信等方式与大家沟通,并建立QQ群,通过“湖湘杏林传人”栏 目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3.2 临床跟师学习

我院要求师承人员在跟随指导老师临床时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归纳整理并加 以研究。每位指导老师制定严密的阶段学习指导计划,严格要求学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对学生进行阶段考核,定期对继承人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进行批改,及时发现和指导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欧阳恒教授不顾年老体弱,坚持门诊坐诊辅导学生,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还经常叫到家里进行指导。袁长津教授从行政职位上退下来后,潜心临床研究,悉心指导,对继承人的学习笔记、心得都进行查阅、批改。湖南骨科“四大金刚”之一的孙达武教授已77岁高龄,除日常临床和全省骨科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外,还潜心指导两名继承人,象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严格要求,既传授医学医术,又教会为人处事。医院对师承人员的学习从内容、态度、方法和时间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是要求师承人员不仅要学习指导老师的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诊疗艺术,还要学习他们的医德医风;二是师承人员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秉承诚心、精心、细心、耐心的态度,勤学、勤看、勤听、勤问、勤记;三是在临床实践中,悉心观察指导老师的一言一行,仔细体会指导老师的诊疗特色,尤其是问诊技巧、诊查要点及诊疗思路,重点领悟指导老师的辨证特点,并对收集到的四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将指导老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四是要求临床跟师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3个半天,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每周不得少于2个半天,跟师笔记需记录跟师学习时间(学时数)。

3.3 应用信息技术

对名老中医学术不仅要着眼原汁原味的继承,还要着眼于在继承基础上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改变传统中医信息采集和大脑存储处理的落后模式。因此,在继承方法上,我们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声像等现代技术手段,系统完整如实地记录名老中医专题讲座、示范性诊疗活动和中医临床带教的全过程,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建立名老中医经验档案,开设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网站,实现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信息化管理。

 

4  中医药师承教育保障措施

 

4.1 经费保障

医院建立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专项基金,按每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一个建设周期5O万元经费的标准给予经费配套,并要求经费只能用于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开展名老中医研究继承工作、对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出版专著以及名老中医药专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严格执行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经费管理规定,做到经费专款专用。

4.2 制度保障

医院成立了师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的有关规定》 ,明确了指导老师和师承人员的任务,对学习内容、时间、考核办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健全了检查考评制度、考核档案,每月对继承人进行一次检查并签字。在充分保证学徒跟师学习时间、独立从事临床时间的同时,医院另外给予每周半天时间整理学习笔记、心得。经常开展师徒座谈会,在交流学习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师徒感情、密切师徒关系。

4.3 举行拜师仪式

为了强化师徒关系,确定师徒职责,进一步促进师承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院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拜师仪式。拜师仪式上,师承人员都要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双手合掌高举至额前,深鞠躬3次,然后手持青花瓷茶杯,敬上用红枣和荔枝泡的茶水,寓意“早点励志”。最后,待老师喝完茶,弟子们接过茶杯,才算拜师礼毕。

 

5  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效果

 

5.1 中医药人才梯队逐渐形成。我院通过开展师承教育,师承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第1批师承人员在指导老师的点拨、帮助下,中医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大大提高,深受病友喜爱,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病友。大部分师承人员现已成为各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年轻医生在师承人员 的指导下,成长迅速,现已成为各科室的骨干。

5.2 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发展。师承人员及时将跟师所学到的临床经验引入到专科工作中,使专科的治疗手段增多,疗效提高,增强了专科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了专科的发展。皮肤科、肛肠科、不孕不育专科、骨伤科相继成为国家重点专科,中风专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已发展成为湖南省重点专科。

5.3 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浓郁。通过师承教育,师承人员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识,对中医药的自信与热爱,在他们的影响下,全院形成了学中医、用 中医的浓厚氛围。师承人员在跟师学徒过程中,耳濡目染名医们高尚的医德,加深了对大医精诚的认识和理解,吸取了中医医德传承的精髓,不仅提升了医疗水平,更提高了敬业奉献精神,弘扬了医德医风,促进了医院文化建设。


(原文载于《中医药导报》2011年11月第17卷第11期,作者陶艳。本文系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编辑转载。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中心在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全面承载广东中医师承工作,担负相关知识普及与相关政策宣传的义务。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增进社会各界对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认识与关注,并不直接构成任何决策及应用建议。如涉及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中心联系,中心工作人员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或承担相应权益保护义务。欢迎投稿相关主题文章至:微信号:17765259674)

1892507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