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详细内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中药用量要如何化裁?
发布人:师承中心
3778
2020-03-22 17:28
分享到:
摘要:“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近代医家岳美中为什么那么重视中药的用量?

剂量主要指方剂的用量,包括组方剂量及服用剂量,方剂“贵在用药,妙在用量”,剂量是方药临床疗效的基础。近代医家岳美中曾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如果剂量不当,即使辨证准确,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剂量配比对药效的影响,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用量大于桂枝,则发汗解表,代表方如麻黄汤;麻黄用量小于桂枝,则温胃化饮,代表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当麻黄与桂枝剂量相等,治疗寒饮郁肺证或兼太阳伤寒证,代表方如小青龙汤。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药物的使用剂量呢?今天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一、因人施量

因人施量指的不仅是成人与幼儿、男人与女人、 体弱者和健壮者等,在剂量使用上进行区别。《黄帝内经》早已认识到个体之间存在耐药程度的不同,故在《灵枢·五常政大论》中有“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的论述。

宋代赵佶在《圣济总录》中载“凡服药多少,要与患者气血相宜,盖人之禀受本有强弱,又贵贱苦乐,所养不同,岂可以一概论。”

师承中心-运动.jpg

具体而言,《伤寒论》四逆汤方中附子、干姜使用时“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而对于禀赋薄弱,耐受性差者,切勿用药过猛,攻伐太过;乌头煎方的服法也是“强人服五合,弱人服三合”。

体质因素,对于临床剂量的使用具有一定影响,体质强者,剂量稍大,体质弱者,用量稍减。这也是《黄帝内经》“因人制宜”治则思想在方剂剂量领域的具体阐述与体现。


二、因病施量

“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黄帝内经》中也早已认识到疾病的治疗用药,应当根据病情的新旧缓急等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新病急病,邪盛正未衰者,用药剂量宜偏大,力专效猛,速战速决,正如岳美中所言“选方用药要单纯,要有力量。”对于久病缓病,邪衰正虚者,处方用量宜小,力缓且薄,全面兼顾。

另外需要注意,使用古方、经方的时候,也无须太过拘泥于原方的剂量。《景景医话》云:“用药分量之轻重,鄙意当视其病以为准……即古方流传,其分量固已酌定,仍必赖用之者增损其间,乃合病机,不独药品之宜加减也。”

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时变,证变,法变,方变,量变,临床用量需要随证变化,灵活化裁,方能古方今用而药到病除。

中医师承.jpg


三、因地施量

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必然有所差别,发病也各具特点,用药选量也应当随之而变。

《千金要方》中记载道,用药应当根据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江南、岭南等地,其气候偏湿润,从小在此环境下生长的人皮肤薄嫩,腠理疏松,用药剂量可当偏轻;关中河北等地气候干燥,从小在此环境下生长的人皮肤腠理相对紧实,用药上应当偏重。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有同类的记载:“如大江以南之人,其地气候温暖,人之生于其地者,其肌肤浅薄,麻黄至一钱即可出汗……至黄河南北,用麻黄约可以三钱为率,至东三省人,因生长于严寒之地,其肌肤颇强厚,须于三钱之外再讲麻黄加重始能得汗……”

同理还有附子,四川、云贵等地寒湿偏重,医生喜用附子,且用量颇大,但甘肃、新疆等地干燥少雨,则非所宜,这也变相佐证了地域因素对用药剂量有重要影响。

所以,有时候去看病,医生一句“哪里人啊?”“哪哪的吧?”,不是为了唠嗑,还是为了看病;或者看到某方重用附子类药物疗效明显,此时也需辨证看待,不能盲目跟从。


四、因时施量

《黄帝内经》中对“因时施量”这一原则并没有直接论述,只有关于“因时制宜”的相关记载,即“四时者,所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四时调之也”,其体现在用药上即时“因时施量”的原则。

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论述有关四物汤四时加减时写到“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此常服顺四时之气”,应四季变化而用量有别。

1584869097127031.jpg

再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主治五劳七伤,消渴等证的巴郡太守奏三黄丸在用量上也随四时变化而调整,“春三月,黄芩四两,大黄三两,黄连四两;夏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七两;秋三月,黄芩六两,大黄二两,黄连三两;冬三月,黄芩三两,大黄五两,黄连二两……”

其处方相同,用药剂量却随四季阴阳消长变化而调整,春夏气温偏高,人体阳气随之呼应,因此凉药剂量相对偏大,秋冬气温偏寒,阳气内潜,因此凉药剂量相对偏小。


五、剂型差异

剂型对于方剂用量的选择至关重要。遣药组方相同,剂型不同,剂量选择上也有差别,功效自然也有差异。

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药物组成上均有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四味,但抵当汤主治太阳蓄血重症,瘀热偏重,病情当急,故选汤剂,汤者荡也,以求速去病邪,用量上将水蛭、虻虫用到三十个,以其峻猛之性破瘀积恶血,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服法为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抵当丸主治下焦蓄血轻症,病情偏缓,故选丸剂,丸者缓也,以求渐消缓散,所以将水蛭、虻虫的用量减至二十个,桃仁加至二十五个以活血化瘀,大黄不变,且服法改为一天一次,这样单次剂量较小。

同一组方,膏剂用量相对偏大,汤液次之,丸散剂量较小。就单日剂量而言,汤剂用量甚至可达丸散剂数倍,因此临床用药应当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选择合适剂量,既可提高疗效,又有助于节约药材。

中医师承.jpg


六、君臣佐使对剂量的影响

君臣佐使是方剂遣药组方的统筹纲领,除了用于说明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外,还可用于反映方中药物的主次与分工。

《医学启源》载“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君药作为针对主症的药物,用量应当相对偏大,臣药、使药主要辅佐君药或针对兼症,剂量应当相对偏小。

但也要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而言。如果君药药性峻猛,或者毒性较强,则应配伍足够剂量的佐使药物。


七、药物功效双向性对剂量的影响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临床上药物因剂量差异而出现相反作用趋势者并不少见,如生麦芽小剂量使用时可催乳,大剂量运用则回乳。

《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红花,破留血、养血,多用则破血,少用则养血”;《本草逢原》中记载“干姜多用则耗散元气……少用则收摄虚阳……”;《本草蒙筌》中记载“红蓝花多用则破血通经……少用则入心养血……”

朱良春在自己的用药经验集中曾提到,柴胡升降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其剂量的大小,一般用量3-10g者用于升提,而用量至20-30g者作用向下。诸如此类,在古今本草及医著中并不少见。

“医贵变通,方在合宜”,方剂剂量的加减化裁,对于“新手”而言,尚可通过药典、书籍、医案等参考一二,但要在中医的道路上一直前行,要想临床获得良好的疗效,则需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回顾和不断地总结、提炼。


1892507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