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官方网站域名更换公告: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中心坚持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中医师承教育信息化服务改革。为加强网站管理,中心对官网域名进行了变更。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主站域名于2017年10月18日由原来的www.zyscedu.com更改为www.zyscedu.org。
首页 详细内容
如何讲好中医这个故事,是现代中医人的必修课!
发布人:师承中心
2738
2020-01-06 15:55
分享到:
摘要:纯中医的“纯”,不在于表象,更在于内在的学识和思维,在于对中医药学术的坚守。

中医药历史深厚,这个行业也不缺乏理想,但往往现实相对历史,我们觉得愧对先贤。现实相对理想,我们有太多的不甘心。中医是个有强大生命力的行业,即使是在倍受打压之时,中医的处境也不至于悲惨到濒临灭绝的地步。尽管,糟不到哪里去,但是,想好起来却不容易。

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晋京请愿代表团.jpg

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晋京请愿代表团

业内同道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些苦闷,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难免不了牢骚满腹。牢骚难免,但不能一直唠,得静下心认真地捋一捋,正本清源,找出症结,对症下药,才是寻求突破的前提和正确路径。不将根本的原因找出来、想明白,我们会憋屈而死。正如读书人有家国情怀一般,仲景弟子也不乏中医情怀。情怀不可少,但情怀不能当饭吃。杏林有憋屈,内因外因皆有。爱之深责之切,先遵“有诸内必有诸外”之说。


中医药存在认知认同障碍

中医药博大精深,穷其一生,方始入岐黄之门,这是学富五车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老先生们的自谦,但也说明了学习中医的不易。对于内行尚且如此,何况对于不熟悉中医理论的大众呢?我们必须承认,因为学术表达存在的先天问题,社会大众对中医药存在认知和认同上的障碍。

第一,中医药传统的表达方式、名词术语,与大部分现代人的知识和语境存在对接障碍,或者说中医药与受众之间存在沟通问题。

毕竟,中医基本理论形成于数千年前,文言文也不是当今的通用语言,文字也不是如今的简体字,蕴含着传统哲学元素的中医药专业术语,如果仅是简单地翻译成白话文,那便会失去很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

如何做到语言上的“信达雅”,并准确通畅地与大众沟通,着实是一门学问,需要下大工夫。中医的语言,类似仲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腰重如带五千钱”之类的形象表述,现代人可以能够理解其含义;但是,例如“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之类,不仅是普通民众,就是中医师要讲清楚其具体含义,也不是件易事,更不要说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了。所以,如何讲好中医这个故事,当真是现代中医人的“必修课” 。

第二,传统诊疗模式、方法与大部分现代人的认知和预期存在差距,社会接受度不足。

如今的民众已经熟悉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服务,甚至能够接受给他们带来一定生理损害或较大经济负担的一些过度治疗,却对中医诊疗方法心存芥蒂,比如,心中质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安全性……

新的事物和一些并不靠谱的旧事物都有一定市场,为什么可以给人带来健康的中医药不被一些人认可和接受?为什么一些关于中医明显偏颇谬误的观点反而受到拥簇?这不应仅仅归结于文化自信不足,原因也在于,原生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本土的传播和普及依旧存在着问题。我们要反思,是否在中医药文化的推广上做得不够,做得不好?

1578296984122122.jpg

西医的本事,撑不起中医门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医药从业者也想了办法,做了努力,但也存在方法不当的问题,暴露了自信不足和本领不足的短板。在表达沟通上,为了让人听懂和接受,一些人借用西医理念与词汇,将中医药词汇与西医药词汇粗糙对接,简单对等;或者干脆搞神秘主义,自说自话,不考虑受众感受。结果是要么人们听不懂,要么得到的是错误和不准确的信息,这种沟通最终会带来更大更多的误解,对中医的传播有害无益。

中医药需要发展,中医药理论及其表达方式,必须在不断充实、更新、完善中与时俱进,做到雅俗兼容,如此,才能实现医患间有效沟通和充分信任。这个问题若是解决不好,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更新变化,中医与社会大众的沟通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在诊疗模式上,一些中医人出于种种因素,忽视传统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过度借用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淡化了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精髓。民众向他们求医时,由于体验不到真正的中医诊疗服务,感受不到中医思维和知识技术,也会进入对中医认知和信任的恶性循环。

中医发展的前提是传承好,中医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本身并无过错,但不扎实做好中医自身的事,西医的活儿做得再好,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即使是在医生圈子里,大家真正尊重的也是有高深专业造诣的人,不自信的人很难赢得真正的尊重。

传统中医两大技能——熟知医理脉诊,熟知药性汤头;但今天中医的传承模式和一些中医的诊疗方法,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些中医习惯于更便捷的检查手段,对诊脉察病四诊合参,更是日渐生疏;甚是一些医生的中药学知识基础薄弱,除了知晓书面上的药性之外,不识饮片,不懂炮制,不辨优劣,医不知药,药不懂医……

中医和中药这两门学科,实际上已被割裂开来,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事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过于精细的专业分化,是否真的适合中医?

1578297071633032.jpg

承担起振兴中医药的使命

常有一些人呼吁要培养“铁杆中医”(或者是纯中医),以此来振兴中医药,这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中医药的无限情怀和强烈的事业心,但并不能解决中医药发展自身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铁杆中医必不可少,但具有强烈事业心和中医药知识技能、能适应现代社会、具备更全面更完善知识结构的现代中医,更是不可或缺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此中医才能更自信,更坚定地推动中医药理性、开放和持续发展。

目前,50岁以上的优秀中医,多是高考恢复后、再经过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他们是在实践中逐步成长成熟的,中医思维牢固,中医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已经是是新时代优秀中医的代表。他们拥有新知识,从走出校门那一刻起,便谈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但是,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绝对是当下中医临床和学术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

所谓“纯”,不在于表象,更在于内在的学识和思维,在于对中医药学术的坚守。如同临床科研强调“真实世界”理念一样,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群,若是无法深刻地认识中医,就不可能承担起中医药在二十一世纪的振兴与发展。只有学术和技术与时俱进,才能让古老的中医药充满活力。只有中医药与现代社会相互靠近并有效对接,才能真正打通认知认同的壁垒,实现“入脑入心”,从而打破传承、发展和应用所面临的困局。

18925077305